欢迎访问唐山实验学校官方网站!联系电话:0315-3711861
首页 > 教学一线

以《回忆鲁迅先生》一文为例浅谈自读文章的教学发布日期:2020-10-20

国家统编初中语文教材一个突出特点就是,试图构建“教读—自读—课外阅读”“三位一体”的阅读教学体系。在这个体系中,自读课是一个重要的创新点。它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为目标,以自读课文为主要材料,以学生自我阅读实践为主线,充分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,引导他们自求自得,使教读课所学知识、方法和能力有效迁移和拓展。可以说,它是联结课内与课外的重要纽带,是实现学生素养提升的关键环节,是实现“教是为了不教”的有效渠道。所以,初中语文教师在进行教学时,应对语文自读课文的意义有充分的认识,并将教学实际结合起来,对初中语文自读课文教学模式予以合理的构建。现以《回忆鲁迅先生一文》为例浅谈自读文章的教学。

一、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地位

自读课文教学的常见误区之一,就是教师对学生不放心,条分缕析,以为只有经过教师的讲解,学生才能读懂学会。从学科特质来说,语文是一门实践性课程,我们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,尽可能把课堂交给学生,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积累语言、理解语言,从而学会运用语言、提升学科素养。例如在教学《回忆鲁迅先生》一文中,根据文章篇幅较长,结构非常散,属于随性式的回忆片段堆砌的特点,为了让学生在整体上把握文本,老师先设置一个大的问题“作者萧红刻画了一位怎样的鲁迅?”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,根据文段内容进行提炼。然后小组交流讨论,这些品质是在写鲁迅的哪些方面。在学生充分自主阅读的基础上,我们鼓励学生自主梳理、自主交流。学生在充分发挥学习主动性后,再将疑难提出。

二、 树立大单元教学意识

自读课和这一单元的教读课,不论是在思想内容还是表现形式方面均有相似与不同之处,教师需引导学生联系起自读课和教读课,比较其不同,即教读课主要是通过老师的讲解了解课文思路,而自读则是学生自己阅读课文、自己发现问题、自己解决,教师只给予一定的指导与监督,做到同中求异,异中求同,学生利用比较内容与表达方时,教师在正式进入文本学习前,先带着大家梳理分析人物形象的基本方法,并结合前几篇文章进行回顾。这样学生在分析鲁迅人物形象时,就能学以致用,达到“以篇达类”的目的。学生不仅能从事件中概括人物形象,而且关注到了文中的细节描写,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。

三、重视旁批

自读课文在体例上与教读课文有着显著的差别:不设预习和课后习题,而代之以旁批和阅读提示。这种编写体例是为自读课的课型服务的:不设指向明确而具体的预习和课后习题,是为了避免教师根据教材设定好的要点和路径去精讲,从而为学生提供充足的自主空间;而设置旁批和阅读提示,则是为了提供一些“抓手”,使学生的自主阅读更有效,教师也可以利用这些“抓手”来组织教学活动。在教学《回忆鲁迅先生》一文时,教师在课前明确阅读要求,要求学生在阅读中要讲文本读完整,不仅要读文本主体,还要阅读旁批和阅读提示,自主解决旁批中的问题。旁批不仅起到了辅助文本的目的,对于学生的发散的和深入的思考也有重要的作用。老师设置的第二个主问题是“我眼中的鲁迅是什么样的?”这个问题的设计就来源于旁批的灵感,学生通过所学,既能对作者意图有明确的了解,也能建构自主的人物理解。站在读者的角度,将文本个性化解读。

四、学会迁移

从课型定位来说,学生在“教读课文”中学到的知识和方法,需要在“自读课文”的学习中进行迁移和内化。让学生带着问题去独立思考,让学生结合教材上的自读提示、批注去独立感悟,让学生用教读课文中学到的阅读方法去独立解读,才能实现知识和能力的迁移内化,再进一步转化为课外阅读中的个体经验。在本文的教学中,教师鼓励学生阅读其他鲁迅的作品或者写鲁迅的文章,全面地去了解鲁迅,并写一篇300字左右的小文章,谈一谈我心目中的鲁迅。

总之,自读课文的设计是这套教材的一个亮点,希望初中语文教师能够体会编者的用意,用好自读课文,为我们的语文教学带来新气象。